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案(呂老師獲獎作品).doc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學目標】1.了解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司馬遷和史記,佛教和道教等基本史實。2.通過引導學會閱讀教材、觀察漢代造紙示意圖,了解造紙的工序,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3通過學習兩漢時期的科技文化,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當時我們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學重難點】重點:造紙術的發明、華佗和張仲景、史記難點:道教和佛教【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 演示法 合作探究法一、創設情景 新課導入:剛才我們視頻看到的是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文藝表演的一部分,奧運會的導演用運用了一張巨大的紙向世界呈現了中國歷史文明的長卷,那么紙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中國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紙,那么紙是在中國哪個時發明的呢?兩漢時期例如造紙術這樣的科技與文化發明還有很多,他們想一顆顆明星,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一起去學習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一起領會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燦爛的文明!出示學習目標:在我們穿越之前,請同學們針對自己的能力領取此次行程的任務卡,同學們齊讀一下! 初級任務希望全班同學都能完成,中級任務我們努力突破! 高級任務我們爭取拿下!二、講授新課教師:我們現在拿著任務卡穿越到了兩漢時期的科技文化博物館,這個博物館一共有四個展覽館,請同學們參觀之前,依據手中資料完成調查問卷,問卷會幫助你更快的完成初級任務!三分鐘后請小組代表來回答,調查問卷完成,那首先就讓我們一起進入科技館,學習造紙術的發明,(一)科技館造紙術的發明教師:首先我們看到了兩幅圖片,第一幅是秦始皇批閱奏折,據統計,秦始皇一天批閱的奏本可裝整整一車,西漢文學家東方朔向漢武帝覲見,需要兩個人抬著三千片竹簡,那么這是為什么呢?那么紙究竟是什么時期發明的呢?學生:因為秦漢時期使用的書寫材料大多數都是竹簡和絲帛,西漢發明了紙教師:今天我作為導游也是有備而來,找同學來播報這則新聞,解開同學們的謎團學生:考古工作者于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發掘了一座西漢文景時期的漢墓,在棺內死者的胸部,發現了一張紙質地圖,因棺內受潮,僅存不規則碎片,這張麻紙是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紙張實物,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紙。教師:通過同學的播報,我們得知西漢時期就發明了造紙術,但是這種麻紙有什么弊端嗎?那又是誰改進了造紙術呢?那么今天我們很榮幸請到了神秘嘉賓,請同學們觀看跨世紀的焦點訪談,思考問題:是誰改進了造紙術?他用什么原料改進的呢?學生活動,采訪蔡倫教師:通過我們的采訪,第二天記者的報道就登在了我們的新聞頭條上,那么問題來了,哪個時期的什么人物改進了造紙術呢?他用的是什么原料?這些材料有什么優點?學生:東漢的蔡倫用麻頭 樹皮破布舊漁等作為原料改進造紙術,這種紙質量提高、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教師:很好,我們知道今天我們有喝多造紙的工廠,可以用機器大批量的造紙,那么在古代,紙到底是怎么生產出來的呢?我們通過看一段視頻了解一下。視頻播放造紙流程教師:通過觀看視頻我們領略到了古人的智慧,同時作為中國人,也為我們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感到自豪,我們放眼世界,看看在中國的紙傳入各地之前,你知道他們都在用什么作為書寫材料呢?學生:印度書寫在植物的葉子上,蘇美爾人刻在泥版上,埃及人寫在草紙上,歐洲人則寫在羊皮紙上教師:古埃及的紙草文化、古巴比倫的泥版文化、古印度的貝葉文化、古歐洲的羊皮文化,終因沒有找到合適的傳播載體而被塵封。唯獨中華民族的紙文化,使中國文明曾經領先世界一千多年。蔡倫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樹起改進的造紙術這一座劃時代的豐碑后,經絲綢之路傳向了世界各地,造紙術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大大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過渡:科技館參觀完畢,我們進入醫學展館,認識兩位杰出的醫學家,今天這兩位醫學家也來到我們的現場,通過一場遲到的會晤,向我們展示他們的醫學成就,由請華佗和張仲景上場。(二)醫學展館張仲景和華佗學生活動:角色扮演張仲景和華佗,模仿古人對話。教師:同學們通過走進兩位古人,領略了他們的醫學成就嗎?例如張仲景寫成傷寒雜病論,提出治未病的理論,我們知道張仲景早年做過地方官,當時做官的人不能接近民眾,于是他貼出布告每年月初一十五讓民眾進來看病,他坐在大堂逐一問診,我們通過這些事例能得出張仲景有什么好的品質啊?學生:心系百姓、醫德高尚教師:后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里給人看病的醫生統稱為坐堂醫生,以此來紀念張仲景,不僅如此,后人還在節日時期到河南的張仲景祠來紀念這位杰出的醫圣!我們今天通常形容一個醫圣醫術精湛,還會怎么形容啊?神醫華佗在世,為什么說華佗是神醫呢?他神在哪?學生:他會實施外科手術,發明麻沸散,創造五禽戲教師:很好,我們知道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后來為了減輕人們在手術過程中的痛苦,他發明了麻沸散,麻沸散的發明,在外科手術上是一項劃時代的貢獻,它遠遠地走在歐洲與世界前面,西方麻藥與華佗的麻沸散相比,晚了1600年左右。可見我們古人有著多么偉大的智慧,剛才同學們說道華佗還創造了五禽戲,那么下面就讓我們猜一猜,五禽戲是模仿哪五種動物的形態?學生看圖回答:虎形 鹿形 猿形 鳥形 熊形教師: 五禽戲是一種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剛柔相濟、內外兼練的仿生功法,與中國的太極拳、日本的柔道相似。說白了就是古代人的廣播體操,相傳有一古人每天堅持練五禽戲,年過九十還是耳聰目明,身體強健,今天我們提倡大課間活動,特別是我們的課間操、體育課,同學們應該珍惜機會,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鍛煉,真正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過渡:我們通過參觀,領略了兩漢時期許多、多燦爛的科技醫學成就,如果不記錄下來,我們古人這些智慧和精神也不能了解和學習到,那么是誰將這樣的史事記述了下來呢?下面我們要進入史學管(3) 史學館史記教師:首先請小游客們放松一下觀看一段動畫,但是要動腦思考以下問題:司馬遷為什么能寫成史記這部巨著?他有什么精神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學生觀看動畫后回答1(1)就司馬遷個人來講:博覽群書,家庭熏陶, 尋訪史跡,堅忍不拔,秉筆直書。(2)漢武帝時國家的安定繁榮為司馬遷寫作提供了社會條件。教師:我們了解了司馬遷的經歷,司馬遷在史記當中也有一句名言,誰能簡單說說這句話什么意思?學生:人總會死,有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死得其所,有的人死的比羽毛還輕,無足輕重,沒有意義。教師:結合司馬遷的名言,再加上他的經歷,我們可以再他身上學到什么精神品質呢?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學生:正直不屈、百折不撓敢于直言、不畏權貴、身殘志堅,持之以恒等等,我們應該勇敢面對,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逃避。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為社會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過渡:同學們知道世界上四大宗教都有什么嗎?學生: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教師:我們將進入最后一個宗教館,來學習道教與佛教,這一部分比較難,我們一起爭取突破(4) 宗教館道教與佛教教師:請同學們以兩大組,完成兩大宗教的表格學生回答教師為學生展示道教和佛教的圣地,張陵傳播道教的青山城,和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順勢提問:你知道為什么道教和佛教在我國能夠廣泛傳播嗎?那肯定離不開它的教義。按佛教的說法:人死后能夠轉生來世。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難,虔誠地信佛,那么,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而道教主張今生修身養性,煉制丹藥,以求得道成仙,這迎合了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所以也受到受到推崇。學生:1、勞動人民的精神寄托。2、對封建國家統治人民有利教師總結道教宣揚通過修身養性、潛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長生不老。這不僅滿足了統治者希望超凡脫俗、長生不老、永享富貴的愿望,對普通百姓也是一個極大的誘惑。所以道教逐漸在中國發展起來。佛教的主張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需要。所以,得到統治者的扶植和支持,得到了傳播和發展。請你說一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哪些事物與道教有關?學生:城隍廟 八卦 桃符 太極教師:那你知道原產于古印度的佛教是怎么傳入我國的嗎?學生:絲綢之路教師:你能說出我們生活中的哪些佛教元素呢?學生:佛教寺院、佛塔很常見。開鑿石窟,如龍門石窟、云岡石窟等內雕刻有佛像等。此外還帶來文字詞語的變化,如借花獻佛、當頭棒喝、涅槃、無常等等。教師:由此可見佛間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在雕刻,建筑,繪畫。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教師:我們的參觀到此也就結束了,想必同學們都受益匪淺,最后請同學們合作探究:兩漢時期科技文化繁榮的原因有什么?爭取拿下我們的高級任務!學生合作探究,教師補充總結: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發展;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外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之前科技文化成就的繼承和發展等等。總結課堂:通過此次的旅行.我們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具有聰明才智的民族。而古代科學家他們那種鍥而不舍地善于追求真理、鍥而不舍、善于創新的精神,正式我們當代最提倡的工匠精神,他們的身上的刻苦鉆研的那種情懷,那種執著。那份堅守、那份責任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學習!因此,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應該弘揚這種精神,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爭做未來鑄就中國夢的能工巧匠!板書設計: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1 造紙術2 張仲景 華佗3 史記4 道教和佛教教 學 反 思在課堂教育教學改革的大環境下,本節課本著以學生為中心,堅持教為學服務的教育理念,大力滲透我校“激賞”教育的辦學理念,以“激勵”和“賞識”為抓手,激發學生蘊藏的學習熱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尊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創新而靈活的教法和學法,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下面我就本節課的優缺點進行反思。優點:本節課圖文并茂,學生活動豐富,每個活動設計的意圖鮮明,使學生輕松突破重難點,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快樂,在快樂中收獲知識,最后點睛之筆在于本課的結尾之處,工匠精神,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起到了升華的作用。不足:各個展覽館的過渡語在課前設計的很好,但是沒有在課堂上展現起來,所以每個子目之間銜接的不夠自然,在講到司馬遷的精神品質,教師應該先點撥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引導學生主動說出司馬遷身上的精神品質。這節課使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感悟到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當中,我能吸取經驗教訓,使自己和學生都能在歷史教學中,有更大的收獲